市人大 市政协 开放广东 智能问答 | 手机版 网站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珠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市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20250006号提案答复的函

致公党珠海市委员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方位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提案》(第20250006号)收悉。经综合市教育局、市科技创新局、市政务和数据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13”思路举措,前瞻布局“云上智城”,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市委财经委员会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云上智城”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工作,设立珠海市云上智城建设管理局法定机构,出台实施《珠海市推进“云上智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珠海市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措施,成立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工作专班,在人工智能领域抢抓机遇、率先发力,加快培育经济新动能、壮大产业新支柱。

  一、建立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体系

  一是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我市聘请了姜青松、彭志辉(智元机器人)、王绍兰(智谱华章)、梁小丹(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副教授)作为市委财经委员会专家库前沿科技类专家。市云上智城建设管理局已邀请狄增如(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徐文强(前瞻产业研究院院长、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徐亮(科技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专项负责人、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人工智能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冯圣中(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邹美帅(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贾维嘉(北师大人工智能与未来网络研究院院长)等专家学者,以及智元机器人、智谱AI、新华三集团、无问芯穹、金山办公、无界方舟、东信集团、进迭时空等企业专家加入专家咨询委员会,共同为我市“云上智城”建设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二是组建创新联盟。我市已成立珠海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联盟,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加速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进程,促进珠海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产业、应用的协同发展。北京理工大学(珠海)、珠海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高新区牵头联合重点企业共建珠海智能机器人关键部件创新中心,重点围绕关节电机、人工智能、灵巧手、柔性电子材料等核心零部件,加快推动技术攻关、人才引培、企业引育、成果转化等工作。

  三是支持引导企业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围绕高端算力训练芯片、存算一体、类脑计算等新型体系架构芯片的发展趋势和云边端推理芯片市场化应用方向,引导我市企业加快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关,取得了智能语音交互、智能视频识别、内核处理控制、三维数字化与交互技术、文档图像版面分析及结构化理解等关键软硬件技术成果。2024年以来,围绕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芯片设计与制造”“新一代人工智能”方向,积极做好申报组织、辅导咨询等工作,推荐7个项目上报,其中,“芯片设计与制造”方向成功获评2个项目,立项数量排名全省前列(全省共8个项目立项)。

  四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印发实施《珠海市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珠海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管理办法》等政策,对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关键技术攻关采取“揭榜挂帅”模式,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开展联合攻关,对创新载体建设、攻关项目予以资助。目前,全市共拥有人工智能相关创新平台51家,其中省高水平创新研究院1家(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粤港澳联合实验室1家(粤澳先进智能计算联合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1家(广东省射频智能企业重点实验室)、省新型研发机构和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家。同时,修订出台市高水平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共建管理办法,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支持方式、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强化服务产业导向,为我市持续引入“大院大所”高端创新资源、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重要政策支撑。

  二、打造产业生态圈

  我市依托“云上智城”建设,发挥总规模800亿元的新质生产力投资基金作用,通过产业创新、科技创新和场景创新“三新融合”,加快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生态。2024年以来,引进了智谱AI、智元机器人、优必选、傲意科技、灵伴科技等一批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行业优势企业。

  人工智能方面,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企业122家,2024年核心产业规模204亿元。培育大模型企业43家,无界方舟、读书郎、金山办公、东信时代等4家企业研发的大模型通过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备案,本影、普强时代、星纪魅族等13家公司18个算法已完成深度合成算法备案,初步形成从通用大模型到行业大模型、端侧大模型的梯次布局。依托智谱搭建首个城市级GLM大模型空间,为产业提供全栈AI技术支持。建设大湾区国产算力适配中心,构建自主可控、协同运行的人工智能基础软硬件产业生态。同时,抓住AI广泛赋能带动终端形态变革的机遇,推动终端产品加快提“智”向新,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智能眼镜、全屋智能产品、智能玩具、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等领域智能终端产品。

  机器人方面,实施《珠海市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发挥我市装备、零部件、材料等产业基础优势,加快推进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全市机器人关联企业99家,2024年产业规模约254.5亿元。加快建设智元机器人场景创新中心,聚焦“一中心三平台”,以“场景-产业-人才-体验”全维闭环全面赋能,重点通过康养、安防等垂域场景展示、数据采集、模型训练,加速典型应用场景创新与验证,形成示范效应。通过举办“灵巧手”大赛、人形机器人展等活动,加快形成产业聚集。

  智能无人系统方面,出台《珠海经济特区低空交通建设管理条例》《珠海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加快推进低空经济发展,全市无人系统及相关联配套企业近50家,无人机、无人船等智能装备成为珠海的新名片。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北京理工大学(珠海)、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高性能自主无人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成立海洋智能无人系统协同创新联盟,破解海洋无人装备“单兵作战”难题,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

  三、加快布局智能算力基础设施

  我市成立了市算力基础设施发展工作专班,加快推进智能算力建设。目前,全市智能算力规模1980P,已搭建珠海算力互联服务平台,建立“云-边-端”一体化计算资源池和全市统一算力资源调度体系,通过高效市场化配置和集中谈判采购降低算力价格,向企业提供低成本普惠算力。市云上智城建设管理局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共建珠海云上智城智能算力联合基地,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与珠海云上智城公司成立智算技术成果转化中心。此外,珠海云上智城公司联合19家高校、科研院所、互联网行业企业等,签订“智算领航?全链赋能”合作协议,聚焦智能算力合作应用,深入挖掘全产业链痛点与需求,冲破行业壁垒,全力实现全链赋能。

  加快推进网络设施建设。全市建成移动通信基站3.6万座,5G基站1.5万座。5G基站占人口比率为60.8/万人,全省排名第一;建设固定宽带接入端口279.5万个,PON端口9.2万个,其中10GPON端口6.7万个,占比73%。5G移动宽带普及率102.5%,宽带建设综合发展情况全省排名第三;建成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星火·链网”国际超级节点(澳门)和横琴骨干节点,为国际信息交流提供互联互通的数字信息网络,持续提升运力网络的服务能力。

  四、拓展应用场景创新

  我市印发实施《珠海市打造和开放创新应用场景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珠海市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若干措施》《珠海市加快人工智能在数字政府领域中应用的指导意见》等,以应用场景开发开放系统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搭建场景供需对接综合服务体系,建立“场景机会清单”和“企业能力清单”,通过开展供需对接,促成一批场景项目落地。如,香洲区已促成边坡智能监测、无人零售超市、智慧交通管控等26个场景合作项目,高新区促成了办公大模型、智慧教育、无人机投递等14个场景合作项目。

  推进智能驾驶和空中交通试点。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智能网联汽车监管平台,已开通自动驾驶总里程330公里,覆盖横琴岛全域路网,累计服务乘客超过5万人次(包括1万3千人次的港澳居民)。空中交通方面,已开通日月贝海韵城空中直升机航线等近20条文旅航线,唐家港-深圳蛇口无人机低空物流航线4条,陆岛-岛际无人机配送网络初步成型。

  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通过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打造了一批行业性应用场景标杆,如,珠海方正科技PCB智能制造及智慧工厂,通过全流程智能工厂管理系统,实现生产管理、生产流程、过程检验、仓储物流的智能化、自动化;格力电器建设卓越级智能工厂,通过工业大脑智慧中心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打造智能化“无人工厂”。

  五、推动数据共享与开放

  一是印发《珠海市加快人工智能在数字政府领域中应用的指导意见》,秉持“集约共享、应用牵引、开放合作”的核心原则,促进人工智能与数字政府业务的深度融合与创新,推动人工智能在数字政府领域的应用实施。我市携手金山集团,依托珠海政务云算力与数据支撑,打造政务办公大模型,其功能涵盖智能生成、智能润色、智能校对、智能排版、智能审办等全方位服务。借助这些功能,政务办公文稿处理流程大幅优化,全流程能力显著提升,有效减轻工作人员负担,同时大幅提高文稿质量和处理速度,为政务办公高效运转筑牢根基,助力政务办公迈向智能化新时代。珠海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深度融合DeepSeek大模型,完成229项知识挖掘任务,提炼1323条高质量知识点,有效问题采纳率高达95%,挖掘率提升至77.5%,精准剖析政策,智能推荐个性化服务,公积金等高频业务应答测试准确率超85%。

  二是加快推进《珠海经济特区数据开发利用条例》立法,探索在珠海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打造“数据特区”,通过立法明确跨部门专项工作机制、数据出境管理、数据出境快捷通道、跨境数据服务体系建设、数据跨境交易生态、数据跨境安全管理示范基地、跨境信用等工作内容,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开展横琴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建设,建立粤澳数据跨境便捷流动机制,建设粤澳数据资源共享平台。

  三是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应用。部署省数据资源“一网共享”平台珠海分节点,实现省市区三级系统平台互联互通、数据跨域流转。依托广东省数据资源“一网共享”平台珠海市分节点,目前全市454个政务信息系统已完成系统登记,编目挂接数据资源6575个,汇聚数据超22亿条。各区各部门累计申请数据9325个,数据共享支撑94个部门共213个业务系统,有效支撑1124个业务场景。截至目前,各区各部门通过省数据资源“一网共享”平台珠海分节点开放目录数3549个,数据量达15.4亿条。其中涉及医疗领域开放目录107个;教育领域开放目录176个;养老领域开放目录10个;制造业领域开放目录44个,数据量达795万条。同时,聚焦医疗、交通、金融、不动产等领域,全面推进珠海公共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和深度开发利用,形成一批有价值、可推广的数据产品和服务,推动我市数字经济的创新发展。

  六、加强人工智能引才育才力度

  一是实施“珠海英才计划”,落实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和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在资金支持方面,提供人才奖补、住房补贴等扶持;在配套服务方面,为人才提供落户便利、出入境服务、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全方位优质服务。累计遴选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珠海市高层次人才36名、产业青年优秀人才71名,在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了引领和支撑作用。

  二是大力推进在珠高校人工智能优势学科建设。目前,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北师香港浸会大学、珠海科技学院等均设置了人工智能学科或课程,为打造人工智能人才高地源源不断培养人才。其中,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人工智能学院与合作单位共建自然资源部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数据协同应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可持续旅游智能评测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和超高清技术与应用创新(智慧视听)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实验室,并获批建设群体智能与无人系统珠海市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珠海)与北京校区联合培养“未来精工班”,采用“3+1+X”培养模式。该班聚焦“智能无人+”“智慧能源车辆”等前沿领域及“卡脖子”技术方向,实行“本硕博贯通、全院士团队导师、全融通教育”培养模式;珠海科技学院“智慧拐杖”在2025“AI+生命健康”展会中亮相,集成电子围栏、跌倒报警、智能药盒等功能,获社会高度关注,体现高校在健康科技领域的创新实力。

  三是在全省地级市率先开展人工智能专业职称评价。支持人工智能领域专业人才申报职称,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畅通人工智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渠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行职称申报全流程“无纸化”“零跑腿”,从根源上简化职称申报程序,极大提升了职称评审工作服务水平,在全省率先实现职称评审、发证等全流程在线办理,被省营商环境考评组认定为“在全国、全省可直接复制推广的经验”。组建我市工程系列人工智能专业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设置人工智能算法、人工智能硬件和人工智能应用三个专业,涵盖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集成电路企业、智能终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新型研发机构等单位内从事人工智能技术工作的从业人员,近年来我市共有120名人工智能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评审获得职称(其中副高级6人、中级71人、初级43人)。

  四是校企联动建设人才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力度。技师学院携手商汤科技启动“人工智能通识课”试点项目,为学生奠定人工智能基础认知,培养跨领域思维模式,现已完成校企协同开发课程内容,并制定学习评价方案。市技师学院积极开展“人工智能辅助专业课程教学”的试点工作,通过引入AI技术,赋予教学新的活力和效率,显著提升市技师学院的课程质量,增强学习体验感及互动性。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支持珠海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中心联合泰克教育共建“新一代信息技术实训中心”,构建“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的数字人才培养体系,已完成信息与通信技术数字人才培训2968人次。组织编制并发布《人工智能训练师》省级特色职业培训包,是全国范围内首个省级人社部门正式发布的地方特色职业培训包,目前受理完成人工智能训练师评价认定111人。2024年以来开展人工智能训练师师资提升班、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骨干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研修班,吸引来自全市相关行业企业、高校师资等88人参加培训。支持企业在岗职工通过“技行珠海”职工在线教育培训平台,目前上线人工智能课程54门,课程累计学习9.8万人次。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珠海市推进“云上智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珠海市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措施,综合运用“专班、条例、政策、方案、基金”的组合拳,为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方位赋能新型工业化。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贵委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贵委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珠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5年7月31日




分享到:

主办单位:710公海赌赌船官网欢迎您

政府网站标识码:4404000012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0161号 粤ICP备0502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