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珠海的生态环境资源保护
1988—2000年,珠海全市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共有9个,保护区面积62366公顷,占陆地面积38%。
农田保护
1993年,珠海市根据土地适宜性、生产劳动地域分工、农产品市场需求,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区3万公顷(45万亩)。
森林资源保护
至1996年,全市有林业用地51711.8公顷,林地主要分布在市区的凤凰山、大镜山、板樟山及斗门县的黄杨山、五山等地区。林木主要是次生林和人工林,次生林包括针叶林和疏幼林,多以马尾松为主,分布在低山、丘陵区;人工林以台湾相思为主,海岸沿岸有人工种植的大片木麻黄林。建市后至1996年,全市共投人7498万元绿化资金,完成山地造林、疏林地改造作业面积55999公顷,绿化植树1600万株。到2000年,绿化覆盖面积16623万平方米,其中建成区绿化面积为 256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3.76%;公共绿地面积1060万平方米,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24.29平方米,森林覆盖率32.9%。
生物多样性保护
2000年,全市野生动、植物物种资源较丰富,海洋生物资源充足,各级政府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全市有十多种受国家保护的I、Ⅱ级野生动物。海岛上有鸟类96种。在淇澳岛红树林生态保护区中,有两栖动物15种。
饮用水源地保护
2000年,全市划定的饮用水源地保护区面积73.56平方千米,有南沙湾、平岗、挂碇角、广昌、黄杨河等取水点受保护,全市有大镜山、吉大、竹仙洞、唐家水库等35个饮用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