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乡村】夏湾村
夏湾村,坐落于炮台山西侧,与婆石村、北岭村相邻。始建于清朝末年,人们因战乱、贫困从周边迁入而成村。建村初期以炮台山大榕树为村头,沿着一条弯弯的路直绕到村尾的兄弟庙,地处海湾湾头谷地下部,且“下”与“夏”谐音,因而取名夏湾村。曾用名大澳。村民以李、吴、陈三姓为主。村民均为汉族,属于客家、广府民系,使用客家方言、粤方言香山话和疍家话。2015年底,户籍人口3497人。
夏湾村村貌
夏湾村传统经济以耕种业、渔业、饲养家禽家畜为主。特色农产品有橙子、荔枝、菠萝。传统节庆食物中有米通、茶果、白糖糕、年糕。特色工艺品有手工织篮。国家统征土地后,大部分村民以房屋出租、个体经营为主。
传统民居为客家民居,均已拆除。其他传统建筑有拱北拉塔石炮台遗址、拱北关陆路缉私总部旧址和炮台山防空洞。拱北拉塔石炮台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道光二十五年夏,澳门同知吉泰在拉塔石东侧的一幅3.6米长、1.9米宽的磨光石壁上,题镌“南天柱石”四个大字。清光绪十六年(1890),面对澳门葡萄牙当局向前山、湾仔一带扩张并进行军事挑衅,蔡国桢领兵收复炮台并加筑围墙,增设大炮驻守,加强边境的军事设防。同年,蔡国桢引用了雍正年间的诗人李珠光“盛世多良策,前山锁钥存”之诗句,在背向前山寨城的拉塔石壁上题刻“凤山锁钥”。拱北关陆路缉私总部旧址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主要有楼房、瞭望塔各一座。楼房为一栋三层,东向,长19米,宽10.3米,砖石钢筋混凝土结构。瞭望塔建于“南天柱石”摩崖之上,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圆形,顶部直径2.27米,底部直径3米,通高9米,分四层,各层均有瞭望窗口,顶部为平台,中间有铁梯供人上下。拱北拉塔石炮台遗址和拱北关陆路缉私总部旧址于1986年列入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现珠海市武警五支队驻防。炮台山防空洞始建于抗日战争时期,现存炮台山公园内,防空洞洞口已被封,并有专人看守。
拱北拉塔石炮台
以往每逢农历二月初二,全体村民集中在夏湾西街关帝庙的大香炉前举行“抢红绳”活动。活动举行前,先将村里的神像运到澳门翻新后运回,神像包括孙悟空、哪吒、二郎神等。活动开始后,村民将代表神像的红绳捆绑在爆竹的顶端,射入空中,落下时谁抢到红绳谁就可以将神像带回家供奉,寓意来年运程顺风顺水。后来,“抢红绳”活动日渐式微。如今,村民中仍有庆祝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