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乡村】禾丰里
禾丰里,是抗日革命老区,位于乾务镇西北面。因背靠大山,山形似谷壳,原称老糠堆。又因古时“百家为里”,老糠堆原名欠祥,村民为求五谷丰登而取名禾丰里。该村坐落于象山山下,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因新会陈涌始祖后裔南逸公分居迁徙此地而形成。2015年,全村户籍人口352人,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四邑话。
禾丰里村貌
村民过去以种植水稻、甘蔗为主,兼种蔬菜、作物、番薯,饲养生猪及家禽。改革开放后,因发展工业,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大部分年轻村民进厂务工,或从事装修、餐饮服务业。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商业经营、工资收入。
村里有“两石斗法”的传说。在禾丰里象山上有一巨石,名叫十字石,与十字石遥遥相对的大王坟山上也有一巨石,形似卧牛,叫大石牛。传说两山出此怪石,相互斗法,祸及民间社稷,后被天神获知,给予两石惩罚。某年某日,狂风大作,暴雨倾泻,忽地一声巨雷,象山上的巨石被劈为四方块,石面裂成个十字样,裂痕深度为七八米。大王坟山上的大石牛牛头也被巨雷劈断,抛至数百丈远的旗岭山麓。禾丰里村民从此不再担惊受怕。
禾丰里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建立了党支部、农会和妇协会等革命群众组织,进行秘密的革命活动和公开武装斗争,在革命转入低潮时,大部分群众仍积极采取各种形式支持革命,遭到敌人多次扫荡和破坏后仍坚持隐蔽斗争。在群众的支持下,八区游击队经常在此活动和驻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评为抗日革命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