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乡村】马山村
马山村,位于乾务镇西面的马髻山脚下,珠江出海口的崖门与黄茅海水道边的咸淡水交汇处。该村因村后山丘形似马而取名马山。始建于明朝景泰元年(1450)。由张氏、林氏、陈氏三大家族分别于明、清时期由广东南雄县迁居新会、开平等地后再改迁马山村而形成。2015年末,全村户籍人口6742人,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四邑话。
该村是斗门地区山岭最多的村之一,主要有百足山、马髻山、火烧茅山、杨桃石山、大王角山、望江狮山、大湾山和芒咀山。其中百足山最高,为海拔247.8米。最低的大王角山也有56.7米。二围涌、新埗头涌、芒咀涌、大王角涌流经该村。2013年,该村被评为珠海市文明生态村。
马山村村貌
马山莲藕是该村特色农产品。据当地老人陈述,清光绪年间的马山藕又肥又大,生食或熟食松脆香甜,曾驰名省港澳。当时马山的新埗头码头,不断有石岐的“岐帆”、小榄的“榄帆”、开平的“开帆”等货船前来收购马山藕。后来因“藕”与“牛”的谐音相近,“马山藕”从此生意越来越牛。
1913年,马山村从小濠涌村大量移植荔枝树苗,共种植荔枝2000多亩。传说其中一棵荔枝种植时树苗最矮小,后因一位孩童经常在树旁小便,这棵荔枝树生长速度极快,枝繁叶茂,超过其余荔枝树。其树干两个成年人手拉手也围不了,树冠覆盖面积六七十平方米,每年荔枝结果又大又甜、核小,人称“果王”。该荔枝树王后来被列入珠海市三级保护古树。
马山村历史文化源远流长。1990年初,文物工作者在文物调查中,发现马山村东南约300米沙丘上,有面积约1万平方米、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2010年,文物工作者又在马山村东的上夫利、蟹山口、石仔咀附近发现唐代古窑遗址和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此外还发现有老殷村、沙冈村、岩下村、平塘村、咸荡村、龙耳村、龙安村、沙尾村等八个古村庄遗址,为研究斗门历史文化提供了大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