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乡村】上洲村
上洲村,位于斗门镇西部,因立村时四面环海,滩边两山屹立,水中山丘俗称洲,该村距离虎跳门水道较近,又在水道上方而取名上洲。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因先祖兰亭公打鱼从赤坎迁居此地而形成。村民有余、黄、邓3姓。2015年末,户籍人口1025人。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四邑话。
上洲村村貌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兼养鸡、鹅、鸭等。现时种植业面积减少,养殖业面积增多,大部分村民外出经商务工。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现存30座。代表性民居有邓发仪故居,占地面积76平方米,保存现状基本完好,无人居住。现存宗祠为兰亭余公祠,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其他传统建筑有碉楼,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
碉楼
抗日战争后期,日军驻扎在上洲村天主教堂时,为了方便出海以及能及时逃生,故从上洲山两边开工,想挖成隧道,历时2个月。后战败,留下还未完工的两个洞穴,后人称为龙洞。
村中流传着“仙人担泥变成山”的传说。相传当年“八仙”在斗门立赌约填塞塴口,塴口就在斗门迳(斗门村后山左侧山迳),在天亮鸡啼前塞好就算赢,若然听到鸡啼声就算输。吕洞宾说“这很容易,天亮鸡啼前一定塞好!”随后,就到对面海(现新会梅湾)山上担泥。他担了一担,眼看就快塞好了,张果老有意作难,于是学鸡啼。吕洞宾听到鸡啼声,知道自己已经输掉,就在半途把第二担泥倒掉,他倒掉的两簸箕泥随后就变成了上洲、下洲两座山。由于塴口未塞好,就留下现在的斗门迳。
村中还流传“余氏定居上洲传奇。”余氏先祖余子远号兰亭,原籍开平赤坎,因避难逃往外地,后来祖父和父母先后去世,兰亭奉祖母回乡寻亲,到达江门后向人打听回赤坎的船,这个人为他婆孙俩雇了一只船。那舟人误以为是斗门赤坎,兰亭上岸一看大赤坎的朝南里果然有几户余姓,但不是他们的族人,当得知弄错地方时,盘缠已尽,只好住下,后来迁到上洲,以打鱼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