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乡村】榕树仔村
榕树仔村,曾用名新华村,位于三灶镇东北部。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关桂林为避开朝廷追杀,带领族人从香山石岐迁至该村定居,逐步形成村落。该地后山为榕树仔山,村民希望家族像榕树一样长盛不衰,故以山名为村名,取名榕树仔村。世居村民有关姓、李姓。2015年底,户籍人口219人,村民均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榕树仔村村貌
该村拥有山地、大海、滩涂资源。过去村民以渔业为主,村民每家每户有渔船,靠出海捕鱼养家糊口。20世纪80年代开始滩涂和海上养殖。
传统民俗有扒龙舟、婚嫁、贺寿、认契、建屋、入伙等仪式。建屋是农村的重大喜事。造屋前先请风水先生占八卦、翻查通书,确定房屋的坐向及动工日期。动工日,张贴“开工大吉”红纸,燃放鞭炮。施工过程中供奉土地公,祈求工程顺利进展。上梁时,在梁两端缠红布或红纸,悬挂谷米和利是(俗称“压梁钱”),正梁中间挂一块红布,上贴“上梁大吉”“太公在此”之类的红纸条幅。升梁后,主人家用煎堆抛往梁上,邻居们来接吃,谓之“煎堆碌碌,金银满屋”。入伙,也称进宅。新屋建成后,择吉日进住。是日,在新屋内燃放爆竹,焚烧纸符、地契,用草火把熏炙驱鬼。搬家时,米、煎堆、糕、油灯和一笼小鸡先进新屋,家具次之。亲友以镜框匾、花瓶等礼物为贺,之后主人设宴酬谢。
传统民居
1938年,榕树仔村被侵华日军占领,村民被日军屠杀。1948年,榕树仔村参与修建鱼弄“千人坟”。20世纪60年代,榕树仔村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村民参与修建鱼弄大水库、木头冲水库,还有中心河、大门口水道,修筑鱼弄路,建设凤鸣学校等。20世纪80年代,村里实行包产到户,村民生活有很大改善。2000年后,珠海实行工业西进政策,村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