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乡村】鱼弄村
鱼弄村,曾用名凤鸣村、资生村,位于三灶镇东部,明朝后期,由关姓、罗姓等从香山石岐、新会等地迁至现址居住,逐渐形成村落。村场处于河涌旁边的狭长地带,像一条长形的弄堂,故取名鱼弄村。新中国成立前曾改名凤鸣村,1938 年侵华日军改为资生村,1945年日军投降后恢复为鱼弄村。世居村民有关姓、罗姓、蔡姓。2015年底,户籍人口795人,村民均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鱼弄村村貌
该村有传统建筑莫氏洋楼,建于1936年,建筑面积212.5平方米,位于鱼弄村二队,坐西南向东北,是中西结合的二层小洋楼。该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基和大门门框全部是花岗岩石,青砖墙。该楼是当时三灶岛面积最大的华侨屋,也是最豪华、最有特色的标志性建筑,2015年被列入珠海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录。
莫氏洋楼
村内有丰富多彩的民俗和技艺。扒龙舟,形成于明朝,至今有600年历史。农历四月初八,先在村里举行“转龙头”仪式,赋予龙舟灵魂。端午节当天在海上举办龙舟赛,每条龙舟共有23人,赛程总距离为12千米,6个来回共12次往返,三灶人称为“十二搏”,完成龙舟赛约需2小时。在龙舟正式比赛前举行祭拜龙王的仪式,为龙舟头披上红布。获得冠军的队伍非常荣耀,要在三灶岛每个村巡游庆祝,最后吃“龙舟饭”。1993年,鱼弄村龙舟队获得三灶海上龙舟比赛冠军。
1938年,侵华日军占领三灶,对三灶岛实行“三光”政策。当年农历三月十二日,日军首先在鱼弄村欺骗群众领“良民证”,把受骗的群众关在关家祠,后在祠堂前挖一个大坑,集体屠杀手无寸铁的群众386名,酿成三灶岛“三一二”血案。1949年,由华侨捐资,政府在鱼弄村修建“千人坟”,纪念死难同胞。2013年,鱼弄村“千人坟”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珠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千人坟
2007年,鱼弄村被广东省环境保护局评为广东省生态示范村;2008年被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评为广东省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