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 市政协 开放广东 智能问答 | 手机版 网站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多彩乡村】榄坑村

  榄坑村,曾用名横榄坑、榄溪村、禾霖坑。位于三灶镇西南部。始建于明朝后期,村前原为一个大海湾,是避风泊船的天然港湾。有条小溪从山上蜿蜒而下,绕村而过,村周边长满橄榄树,三灶方言“坑”为溪流的意思,取名榄坑村。该村附近山里原来还有乌沙、十三亩等村,村民为躲避海盗住在山里,抗战胜利后迁至榄坑村,原旧村场废弃。

图片

榄坑村村貌

  榄坑村世居村民有苏姓、张姓、许姓、苏姓,2015年底,户籍人口566人。村民均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过去村民以农渔业为主。清朝中期,三灶发展盐业,很多村民转为生产食盐,盐业带动三灶岛的商业经济繁荣。清道光元年(1821),三灶不再生产食盐,渔民恢复渔业生产。20世纪 60年代后,成立海上捕捞队,海产品产量提高,上缴水产任务后,会有渔获分给村民。农业方面,人多地少围海造田,先后筑有屋门口、沙田、沙意围、大围、新围等,是三灶产粮最多的村之一。该村还充分利用沿海滩涂发展养蚝业,80年代前每年向水产公司上缴任务,还晒制蚝豉、炼制蚝油。80年代后,实行包产到户,许多村民转为发展海上养殖业,主要在近海或滩涂筑围养殖虾、蟹、鱼、蚝等,经济效益可观。90年代后,发展工业经济,政府征用土地,村民转为鸡鸭鹅“三鸟”养殖和山地种植水果,兼养“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

  村里有节俗、婚嫁、抢花炮、吊花灯等习俗,最具特色的是正月十六抢花炮。正月十六当天,男女老少聚集在观音庙前,由主持抢花炮的村中老者,带上三牲果饼到观音像前烧香叩拜,祈祷许愿,以求全村男女老少万事如意,幸福安康。抢花炮的地点选在观音庙前的空地上。抢花炮的主持都是各村德高望重的父老,经费由各村筹集。在庙前搭建一米多高的大平台,上置香案,摆放三牲果品,名曰祭台,台前搭建一个高有十丈的花炮架,放花炮用。参加抢花炮的多是身手敏捷的年轻人。抢花炮共分八炮,分别是“开春大吉”“风调雨顺”“花满三春”“东成西就”“五谷丰登”“富贵荣华”“锦上添花”“金玉满堂”。抢花炮中夺得前五名者,可得到镜屏以示祝贺,但奖品必须在次年正月初十送回来,由村中长老抹擦干净,重新换上新的红绸和花,在新的一轮抢花炮中,奖给新的得胜者。2010年4月,抢花炮被列入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村里还有吊花灯的习俗,新生男孩家庭用竹篾和红纸制作花灯,于正月初十吊灯。正月初十晚上的开灯日,一家人带着小孩和花灯到祠堂或观音庙烧香、拜神,把花灯吊在祠堂最显眼的地方,直到正月二十日再拿回家吊至二月初二,整个过程保持灯火不灭,到祠堂送灯和收灯都要敲锣打鼓,举行隆重的仪式。

图片

抢花炮

  村里流传的掌故较多。嘉靖《香山县志》记载 :“三灶山三石形似而名。”三灶岛由观音山、拦浪山、茅田山三座大山组成。古时候海上往来渔船常到三灶停泊,补淡水、煮饭和洗衣服。渔民发现岛岸附近,即现在榄坑村“军民团结桥”下有一块大石头,石头上面被海水侵蚀成三个凹口,像三个小灶,石头旁边有一条小溪,渔民取溪水在石头上架柴做饭。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个地方称为三灶岛。传说该村为螃蟹布局,村口两边有山嘴突出,形如两个蟹钳,村后山是蟹盖,村中间山脚有一泉眼,似螃蟹吐泡。还有一个传说,明末清初时,海盗经常到三灶各村抢掠。一天清晨,海盗要到榄坑村抢掠,刚好退潮,海盗船搁浅,只好下水,踩到泥滩上,纷纷被割伤,往村子里望去,发现海边插满了剑。海盗们连忙退走,认为榄坑村海滩里藏刀、沙滩上插剑,以后都不敢再来。其实是该村在海滩里养的蚝,在沙滩上种植的剑麻。




分享到:

主办单位:710公海赌赌船官网欢迎您

政府网站标识码:4404000012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0161号 粤ICP备0502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