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乡村】? | 沙脊村
沙脊村,位于红旗镇西部。因黄杨河上泥沙冲积而成一个较大沙丘,露出水面成为“脊梁”而取名沙脊。20世纪40年代,当地人梁北胜等人将沙丘围垦成田后,到此耕种的农民不断增多,聚居成为村落。村民姓氏主要为梁姓、杨姓、李姓、陈姓等。2015年底,户籍人口1517人。村民均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以种植水稻为主,80年代转种甘蔗。2002年转型养殖鱼类、虾,主要包括南美白对虾、黄脚立、罗非鱼、黄花鱼、四大家鱼等。
沙脊村村貌
沙脊村特色技艺踩泥板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渔民捕鱼时,用木板拼接成一块长约1.5米,宽40—50厘米的平滑板块,板块前面略翘起,使用时板块放在退潮的泥面,单腿跪在板块上,另一腿用力踩在泥面上,板块借力向前滑行。渔民利用这种工具在泥滩上滑行,同时用沉笼(一种用竹篾编织而成的工具)捕捉滩涂鱼。但近年由于海水污染严重,难觅滩涂鱼。踩泥板也随之退出历史。
踩泥板
水乡民歌又称疍歌,是水上人唱的一种歌谣。沙脊村水乡民歌随周边县渔民移居传入。沙脊村疍歌形式独特,每句末尾都有助词“啰”“哩”之类,声调柔长,每一种类都有基本曲谱及调式,演唱或写作时,可以根据歌词内容、文字长短灵活运用。水乡民歌具有情真意切、以歌传情、生动活泼以及通俗易懂等特点。
沙脊村早期村民从事渔业生产,因打鱼而落脚于此,因此在 40年代至60年代以渔民衣饰为主。衣饰布料几乎都是黑色的,偶尔会看到咖啡色、蓝色或灰色。男女均穿短而宽松的裤子,方便行走。上衣一般为唐装,颜色及布料男女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女装上衣为斜襟,而且妇女会佩戴头巾来挡风保暖。季风时节或烈日当空时都会戴葵叶及竹篾编成的笠帽,用来遮阳挡风避雨。至20世纪70年代,村民逐渐上岸耕种,渔民衣饰慢慢消失。
2013年1月,沙脊村被广东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为广东省卫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