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乡村】? | 一座极具清朝古韵的小村庄
网山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因村后山丘形似撒开的渔网而得名,又因始祖黄廷琏从虎山村迁入而成村。村落位于乾务镇西北方,来隆山以南,村前为江湾冲。2003年属斗门区乾务镇网山行政村至今。主要姓氏有黄姓、杨姓、李姓、岑姓。2015年末,全村户籍人口1664人。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四邑话。该村存有黄豪大纂修的《族谱摘要》。
该村20世纪90年代前以种植水稻、甘蔗为主,兼种蔬菜,饲养禽畜。90年代后工业园区征收大片土地,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大部分村民外出经商务工,经营商店、餐饮等行业。
村中现存宗祠三座,分别为启琼黄公祠、泽顺黄公祠和黄氏祖祠。其他传统建筑有始建于清代、重修于2012年的古碉楼和始建于清代、重修于2008年的“迎阳门”。古碉楼坐北向南,阔3.6米,深3.75米,占地面积13.5平方米,楼高三层约9米,楼顶用杉木承托,底板屋面用水泥过面,全座楼凿有9个小窗,作防止贼人进村、护村射击之用。“迎阳门”坐东向西,宽5.2米,深3.2米,高5米。
网山村是革命老区。1938年12月,中共网山村党支部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成立。同时还先后成立“抗日救亡工作团”“抗日救亡先锋队”“抗日少年先锋队”和妇联会。是年8月14日,日军飞机轰炸网山,抗先队组织救护队抢救受伤群众。1941年10月23日,网山农民自卫队与南山、马山农民自卫队总共近200人由八区游击队副大队长郑少康率领,攻打驻守马山的日军,这是抗日战争时期网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对日军作战的较大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