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 市政协 开放广东 智能问答 | 手机版 网站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文旅故事 | 百年书院 薪火相传

  珠海原属香山县,自古便崇尚文教、重视教育,家塾、私塾、社学、书院等各种教育组织形式,对普通民众文化教育的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书院是民办教育成熟期的代表,出现于北宋时期,形式上多为科举考试预备机构的科举式书院,以传授和学习儒家经典为主,是古代民办教育成熟期的典型代表,在所有州县及重要的乡村均有设立。

  图片

  ▲明嘉靖 香山县境全图。此图出自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邓迁修、黄佐纂的《香山县志》,为迄今存留最早的一部《香山县志》中记载的县境全图,图中的珠海地域位于正南、西南、东南方位。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当时“文教昌明,群兴学校”,香山县先后创办了九所书院,珠海地区就有前山的凤山书院翠微的凤池书院下栅的金山书院、三灶的三山书院以及斗门的和风书院

  1741248870457.png

  ▲前山凤山书院

  4b134cab8d1cceb50c3b5d8a6f51758e.jpg

  ▲翠微凤池书院

  73a736304aa399d03f17795d9edf1116.png

  ▲下栅金山书院

  3678d637dcfa1f8f50faee2b400ff915.png

  ▲三灶三山书院(原名:宁山书院,后易名为三山书院。此牌坊为2023年,三灶镇重塑本土文化底蕴内涵,改造而成。

  图片

  ▲斗门和风书院

  凤池书院一直延续至今,她就是珠海市香洲区翠微小学的前身。唐代诗人李颀有名句“凤凰池对青琐门”,凤凰池即“凤池”。“凤池书院”之名与此相关。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凤池书院进行修缮,校址一直没变,光绪年间至民国,凤池书院先改学堂再改学校。见证百年沧桑的凤池书院石匾尚存,镶嵌在照壁上,似乎呼应当年凤池书院正堂悬挂的牌匾“春风化雨”。正是:凤起丹山好趁舜日尧天飞腾仪羽,池环翠水试看韩潮苏海荡漾文澜。

  1741250742224.png

  ▲翠微小学校史长廊上悬挂着曾任教师许振东手绘的母校

  1741251288493.png

  ▲翠微小学校史长廊上展示的《香山县志》记录了凤池书院的创建时间

  新政,废科举,推行新式教育,凤池书院跟上形势,改为两等小学堂,包括初小四年、高小三年的七年学制,这个学制参照了日本的学制。民国政府1912年至1913年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即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初等小学毕业后,升入高等小学或乙种实验学校(三年)。这个学制参照美国学制,一直沿用至新中国成立。

  1741251383508.png

  ▲翠微小学门口

  1914年,“凤池书院”改名“修来学校”。当时翠微乡还有几所小学,女校有凤南高级小学(1902—1913年)、懿媺初等小学(1907年)。此外还有植本小学校(1906年开办)、郭氏初等小学、翠微梯云简易小学及韦族的传经小学。这些学校的初级毕业生是修来学校的高年级学生的主要生源。这些学堂私校多因经济入不敷出,后来都先后并入“修来”。修来两等小学的毕业生,一般报考到前山“凤山中学”就读。修来学校的楹联十分励志,联曰:修学务早,来趁方遒。

  图片

  ▲随着翠微村旧村改造,这所百年老校将成为香洲一小(翠微校区)

  图片

  ▲香洲一小(翠微校区)学校效果图

  前山中学同样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其前身是始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的凤山社学,比翠微小学还年长三岁。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凤山社学改为凤山书院,此举不仅得到前山、造贝、吉大、山场等十三乡绅士的踊跃支持,还得到香山县划给的498亩学田,解决了办学资金。

  图片

  ▲前山中学

  20世纪初,凤山书院改为恭都学堂,后又改为凤山甲种商业学校。1911年恭都学堂成为前山新军起义的策源地,在辛亥革命的史册上写下光辉一页;1912年5月25日,孙中山先生亲临恭都学堂,即兴发表演说,高度赞扬前山人民对辛亥革命的贡献。1926年,改为凤山初级中学,从而使凤山书院完成了从社学到书院到学堂再到中学的演化历程。

  图片

  图片

  ▲和风中学

  和风中学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的黄梁都乡学,后改名凤冈乡学,旧址在斗门镇和风中学内。和风中学在其两百多年的沧桑历程中,先后有过6个校名,但校址从未迁移。该校操场跑道边上有两株百年槐树,迄今仍有一棵生机勃勃。黄槐森将凤冈乡学改名为和风书院,目的是让家乡永远平和宁静,书院成为读书人的一方净土。此后有过和风学堂、和风中学等校名。1965年斗门建县,学校改名为斗门中学,2004年复名为和风中学。

  图片

  ▲慈禧太后赐给黄槐森的“寿”字木刻匾

  和风中学与宋朝皇室后裔的赵氏族人有着莫大渊源。担任和风中学校长的赵氏族人近十位,他们都治学严谨、思想开放、办校有方。20世纪初,该校学生参加1911年广东省中考,一举夺得一、二、四、五、七名,饮誉全省,奠定了和风学堂成为香山县黄梁都区最高学府的地位

  几百年来,变的是教育方式,不变的是珠海崇文重教的传统。重视教化育人,注重文脉延续,加上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使得自古以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勇于拥抱变革,敢于尝试与创新,形成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城市特质,默默影响着珠海的城市发展与建设。今天,当我们走进过去的书院,看着那一排排课桌椅,一扇扇木棱窗,仿佛还能听见孩童稚嫩的诵读声,如同城市文化的代代相传,从未间断。




分享到:

主办单位:710公海赌赌船官网欢迎您

政府网站标识码:4404000012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0161号 粤ICP备05026844号